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對癌症的另類觀點

最新科學--對癌症的另類觀點
彼得杜斯伯格曾因自創的愛滋病理論而成為過街老鼠,但他現在又成了大眾的焦點。

你可能會覺得彼得杜斯伯格已經學到了教訓。1987年時這位加州大學的病毒學家宣稱是一些可以創造的藥物和其他藥物導致愛滋病──而不是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他甚至自願接受注射這種病毒以證明這一點。而杜斯伯格現在也承認,那個激進的理論「對他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幫助」。接著他就沒有再得到研究獎助金,而研究生也紛紛離開他的實驗室。

但這這一切都沒有阻擋杜斯伯格再度挑戰主流理論。現在,他的目標是癌症研究上最被肯定也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假說:致命的腫瘤,是在有好些正常基因失去功能時發生的。

今年1月,杜斯伯格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辦了一場科學研討會,以討論另一項可能的理論。他提出爭辯的不同理論是,導致癌症的不是有問體的基因,而是有問體的染色體。如果他是正確的,這個想法很可能根本地改變醫師篩檢癌症的方式,還可能會使我們在更早期的階段就發現腫瘤。

常的人類細胞裡含有46條染色體,而大部分腫瘤細胞裡則含有兩倍或三倍於此的染色體,而在一些腫瘤中則是有缺失或是嚴重損傷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染色體的異倍體(或非整倍體,aneuploidy),這在1914年時被發現與癌症有關,但這個關連在當科學家(杜斯伯格也是其中之一)發現了致癌基因(oncogene,會促使腫瘤生長的基因)時,便被放在一邊而沒受到多少重視了。如果有少數幾個致癌基因發生突變,理論上便會造成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也就是癌症。
但讓杜斯伯格爭辯的是,即使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也不一定總是導致癌症。科學家已經以基因改造的方式,讓老鼠體內有許多致癌基因,但根據杜斯伯格的說明,結果卻只有很少數的老鼠發展出腫瘤。他說:「如果突變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些老鼠該全都變成一顆顆的肉球了,但結果卻沒有。而且,同樣腫瘤裡面的細胞也不一定顯示出一樣的突變基因。

為了解釋癌症的「中心教條」裡的這些明顯的缺失處,杜斯伯格提出這個理論:致癌物質(如:香菸)會導致細胞產生畸形染色體的子代細胞。由於單一條染色體上就有幾千個基因,這些在細胞複製時發生的變異,會使染色體上廣佈化學傷害。過了幾年或是幾十年,這個過程便會產生一個具有致命組合的突變基因的細胞。

儘管杜斯伯格癌症概念沒有以前那個愛滋病理論那麼顛覆、激進(但他到現在還是在為那個愛滋病理論辯護),但還是有許多研究人員對他的理論抱著懷疑的態度。這些研究人員爭辯的論點是,異倍體差不多就像是癌症的副作用一樣。位在美國麻州的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羅伯特溫伯格(Robert Weinberg)便說他的實驗室已經做出了具有一套正常染色體的腫瘤細胞,並說:「杜斯伯格選擇忽略這些實驗結果。」但即使杜斯伯格的理論被證實根本是鬼扯,還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杜斯伯格有助於刺激有關癌症起源的新思考方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癌症研究員克理斯多福藍卡爾(Christoph Lengauer)說:「只因為杜斯伯格對愛滋病有些怪異的想法,不代表他就是個笨蛋。」
取自—michael stro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