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

運動傷害治療方式

最常用的治療法是冰敷,最為方便

很多人在撞傷、扭傷後,都會自行治療,可是大部分拖了很久仍不見好轉,直到傷處惡化才到醫院求助。也有些人未完全明瞭冷敷的整個過程,一敷就是好幾個月,這種治療法實在令人擔心。我們要強調的是,不管症狀多輕''多嚴重,緊急的冷敷處理後,一定要去醫院讓醫師診療一次,較為保險。

最常用的冷療方法是冰敷,也是最方便,只要有一個冰箱,就可以製造冰塊,一般家庭、學校醫務室均能隨手取得,有關冰敷的方法是:

使用器材:使用冰袋,直接覆蓋在皮膚表面,若無冰袋也可以用紙杯''塑膠袋等代替,或將患部浸泡在冷冰水中。在冰敷之前應在冰袋中加點水,如此可幫助冰塊溶化,增加冰敷的面積。

冰敷的時機:愈早冰敷效果愈佳,當受傷部位有腫脹''發熱的情形時,立即冷敷,以抑制皮下內出血''腫痛。

冰敷的時間及次數:冰敷應持續三十分鐘,每二小時重覆一次(即三十分鐘冰敷,九十分鐘休息,合計二小時,重覆冰敷),直到晚上休息時才暫停,以此方式做,可將腫痛''瘀血減到最低的程度。

壓迫:受傷的組織會有腫脹的現象,實施壓迫可以減輕腫脹的程度,並可縮短傷口痊癒的時間。壓迫通常以十五公分寬的彈性繃帶包紮患處,但不宜太緊,因為太緊會影響血液循環,太鬆則無法收到壓迫的效果。繃帶包紮後,再用冰塊或冰袋固定在傷口的繃帶上方,一方面壓迫,一方面冷敷。

抬高:將傷處抬高,至少高於心臟的位置,壓迫及抬高應持續達十二至二十四小時。

冰敷的天數:冰敷的時間,最多只能持續三天,最長到第四天後必須停止,因為受傷部位分泌出來的血液、淋巴液及組織液等,在二、三天後就開始吸收,如果進入吸收期還繼續不斷的冰敷,會阻礙吸收。因為受傷的部位,血液循環必須流暢才能早日復原,長期冷敷的結果,會使血液循環遲緩而延長治療的時間,這是冷敷法不得實施太久的原因。

冰敷的感覺:冰敷的最初幾分鐘,會感覺極度冰冷劇通,但必須忍耐,幾分鐘後會感覺發熱、癢、酸痛、麻木的感覺,最後受傷部位的皮膚知覺會暫時消失,這些過程使患者減輕大半的疼痛。

冷熱交替水療:在受傷部位停止腫脹之後,對於已經產生的腫痛、瘀血,使用熱敷是很有效的。在冰敷三天之後,改冷熱交替水療法。先將患部浸在攝氏三十八至四十度的溫水中,同時在不痛的範圍內活動四至六分鐘,然後立刻改泡在攝氏十至十六度的冷水一至二分鐘,然後再回到溫水中活動,如此重覆五次,約三十分鐘,最後一次須泡在熱水中,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五分鐘後綁上彈性繃帶,這樣才算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換水療。如每天做兩三次的話,大約在一至二週內可完全消腫。

http://www.geocities.com/lifepeople/dir8/aay001.htm

2007年12月29日 星期六

如何改善駝背和脖子前傾的問題

口頭糾正並無具體成效:很多人以為,藉由他人的口頭糾正,可以導正姿勢不良的的問題,其實這是絕對錯誤的方法。我們在習慣了經年累月養成的錯誤姿勢之後,身體早已達到平衡適應的狀態,這個時候就算不斷的口頭指正,也只能得到短暫的效果,等到一離開視線,問題必定再次發生。

改善生活環境中,導致姿勢不良的危險因子:很多錯誤的習慣,起因於日常生活環境的設計不良;例如桌椅高度的不恰當、背包的錯誤選擇與使用、電視擺設位置不正確,或空間照明不足….等等。為了適應這些不良的環境,滿足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覺間慢慢發展出錯誤的代償姿勢;在這種情況下,移除日常生活中這些導致姿勢不良的危險因子,是絕對必要與急迫的。

運動治療重新教育大腦:透過專業治療師的運動處方,經由姿勢肌群的強化以及重覆性的運動訓練,可以重新啟動大腦的學習機制,教身體重拾正確的空間感。


簡單地說 您可以進行下面擴胸運動

上胸椎關節伸展活動

姿勢 : 採坐姿 選擇一椅背高度適中之木椅 利用椅背頂住胸椎

動作 : 臉朝正前方 利用雙手掌繞過耳下 緊抱並固定頸椎 緩慢往後做伸展運動 每次維持10

建議頻率 : 每回左右各10 一天3

手法治療構造性問題:長期的姿勢不良,往往合併產生肌肉骨骼系統的問題;例如:脊椎關節錯位、姿勢肌群緊縮….等等。手法治療或許不能作為治療姿勢症候群的唯一手段,但在輔助的角色上,與運動治療及矯正輔具適切配合運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矯正輔具導正錯誤姿勢:臨床上,針對部分姿勢不良問題,我們會搭配適當的矯正輔具加以矯治;例如:脊椎側彎的矯正背架、駝背矯正帶、內八異常步態矯正帶、矯正鞋/….等等。通常這些輔具的選擇必須經由受過訓練的專業人士完整評估之後使用。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從免疫 看過敏

從免疫 看過敏

過敏,是身體接觸過敏原而產生過於激烈的免疫反應。全台灣有過敏体質者,約有30%!過去謝貴雄教授研究指出,台灣有20%的人有過敏性鼻炎,8.3%的人有氣喘;而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亦達6%,顯示過敏疾病是國民健康上最嚴重的威脅之一。

過敏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通常有多種表徵混合出現,如鼻炎、氣管癢、皮膚疹、結膜炎、鼻塞等等。

過敏的免疫機轉,基本上是體內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第一型過敏反應是指有過敏体質的人,當接觸到過敏原後,過敏原會立刻與血中的免疫球蛋白E結合,造成肥胖細胞(mast cell)的激活,並釋放出組織胺、前列腺素、及白三稀素等發炎的物質,因而造成各種過敏的症狀。這種與免疫球蛋白E有關的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分鐘到數小時內發生,稱為立即型過敏反應,又稱為第一型過敏反應。

另外一種過敏的機轉,稱為延遲型過敏反應,又稱為第四型過敏反應,通常在接觸過敏原後數天才出現症狀。這是因過敏原被巨噬細胞吞噬處理後,呈現過敏原給輔助型T細胞(TH2 細胞),分泌細胞激素IL-4 (第四介白質),造成嗜伊紅白血球、嗜鹼白血球等發炎細胞活化,分泌發炎的物質,造成過敏的症狀。

過敏是一種全身性的症狀表現,所以治療過敏,除了局部症狀治療之外,必須針對免疫系統全面性的調整,如此一來才能對過敏現象標本兼治。

多管齊下的整合免疫療法,是治療過敏的趨勢。包括下列的治療策略:

1. 經由過敏原測試找出過敏原,經由環境控制及生活調整,盡量地避免接觸過敏原。

2. 症狀厲害時:給予最新的第三代抗組織胺緩解症狀。

3. 常常發作的季節:可以類固醇噴劑來預防發作。

4. 口服肥胖細胞穩定劑或免疫修飾劑。白三烯拮抗劑。

5. 減敏免疫療法。

魏正宗 醫師箸


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復發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10%的嘴破發生原因是缺乏維生素BC,造成黏膜發炎並破裂;而臨床上80%的患者都是因為情緒緊張造成免疫功能失調、或因此造成肌肉緊繃,使黏膜的血液循環不良而造成嘴破。

嘴破也是某些免疫系統疾病的症狀之一,像是貝氏症候群;與情緒緊張造成的嘴破差異就是症狀更嚴重,在不特定的位置持續的輪流出現黏膜破裂的情形,生殖器官黏膜也可能有同樣的問題。

運動 預防嘴破的不二法門

規律的睡眠與多吃蔬果提昇人體免疫力,的確都是避免嘴破發生的方法;不過何一成強調,想防嘴破最好、最直接的方式其實是運動。不論是哪種運動,只要能讓妳全神貫注投入,即使只是快走、慢跑甚至拼圖,都能活動全身的肌肉達到放鬆的效果,並使血液循環變好。

多喝水維持唾液分泌,讓口腔黏膜組織避免受到壓迫,也能預防嘴破;別以為喝鹽水能夠殺菌就猛灌鹽水,水分容易隨著鹽分流失反而造成反效果,而過量的含糖飲料則會阻礙腸胃道的吸收能力,還是喝水最好。

一旦發生嘴破至少得等7天後才會癒合,使用坊間常見的口內膏、廣東目藥粉或西瓜霜,只能縮短病程,不能預防口腔內其他位置繼續發生嘴破;對付情緒緊張造成的嘴破,醫師會開立抗焦慮藥物治療與預防。

放鬆情緒、經常運動,就是預防嘴破的最好方法。如果妳已有規律運動的習慣、也不太有情緒壓力,但一個月當中有將近一半時間都在忍受嘴破的痛苦,就代表妳可能患有糖尿病或是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最好做個詳盡的檢查。

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

魚油的功效

魚油的功效

確定的功效

減少血中的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
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程度
抑制血栓形成,預防動脈硬化、心臟病

可能的功效

腦部功能
高血壓
經痛
紅斑性狼瘡
慢性腎小球腎炎
骨質疏鬆症
憂鬱症
心律不整

使用建議

目前並沒有統一的標準。大部分的臨床試驗,每天的使用劑量是1~3公克左右,包含1.8EPA1.2DHA。臨床效果要使用2~3個月以後開始出現,1年左右效果最好,停止使用以後,效果也將慢慢的消失。低劑量與高劑量可能最終的好處差不多,只是需要更長的時間來發揮效用。

由於魚油含有多元不飽合脂肪酸,所以很容易被氧化而產生有害的過氧化物,所以補充魚油應該愈新鮮吃愈好,同時補充維生素CE及含抗氧化效用的蔬果。

患血友病或凝血障礙的人,不適合吃魚油,以免發生凝血功能不足,若同時服用aspirin等抗血小板藥物,每天的劑量勿超過1公克。

深海魚油與一般魚肝油是不同的,前者是補充omega-3脂肪酸,而後者則是充維生維AD,具有幫助骨骼生長、預防乾眼症等功效,選購時應該注意認明。

誰特別需要攝取魚油?
1.
關節炎患者
2.
動脈硬化患者
3.
三酸甘油脂過高者
4.
中老年人
5.
孕婦
6.
幼兒
7.
少吃深海魚者

副作用

一般來說,魚油並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最令人困擾的副作用是使用者身上及呼出的空氣會有不甚好聞的魚腥味。每一公克的魚油,會產生9大卡的熱量,也是小小的熱量負擔。過量的使用魚油,可能造成出血時間延長。糖尿病人服用魚油並不會影響血糖的控制。

結論

魚油的主要功效主要是:減少血中的三酸甘油脂;減少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程度;抑制血小板凝集的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魚油沒有嚴重的副作用。每天的使用劑量是3公克左右,包含1.8EPA1.2DHA。建議每週至少兩次食用深海魚類,若不易攝取充份,才以魚油膠囊補充。


參考資料

1.Holub, Bruce J.. Clinical nutrition: 4. Omega-3 fatty acids in cardiovascular care. CMAJ: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66(5):608-615, March 5, 2002.

2.A. Montori, V. Dinneen, S. Clar, C. Fish oil in people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ochrane Metabolic and Endocrine Disorders Group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Issue 2, 2002.

3.Centre for Reviews and Dissemination Reviewers. Validation of a meta-analysis: the effects of fish oil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Database of Abstracts of Reviews of Effectiveness. Issue 2, June 2002.

4.Krauss RM, Eckel RH, Howard B, Appel, LJ, Daniels SR, Deckelbaum RJ, et al. AHA Dietary Guidelines: revision 2000: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Nutrition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00; 102(18): 2284-99.

2007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膀胱炎 更要多喝水

[膀胱炎]更要多喝水

沒錯,膀胱發炎一樣要多喝水,來達到排尿目的。當然有些民眾會認為都發炎了,還要一直去動它嗎?這樣不是更嚴重嗎?沒錯以皮膚來講是如此,但以內臟器官來說,幾乎都是要多喝水來達到稀釋病毒,以及加速身體代謝速度。所以我們從小就常聽到,生病就要「多休息,多喝開水」一語,就是這個原因。以下將以簡單明瞭的方式告訴您,引起膀胱炎始末及水的重要性。

「我一直跑廁所,為什麼還要多喝水?」、「多喝水不是會讓頻尿更嚴重嗎?」這是門診醫師教膀胱炎患者多喝水時,病人常會有這樣的疑惑。其實,打個比喻,只用清潔劑搓洗髒汙的碗筷,而不用水沖,碗筷是不可能乾淨的;在發炎的膀胱內孳生了數以億萬計的細菌,這就像發臭的碗筷一樣,要是只管吃藥,就如只使用清潔劑般,而不多喝開水,如何使利用尿來於沖洗膀胱?那麼要膀胱炎痊癒,可不容易。

婦女泌尿道感染最常見的原因是細菌經由長僅三公分餘的尿道,入侵到膀胱內孳生,一般而言,細菌約三十分鐘就可繁殖一次(由一隻變兩隻),因此,在極短時間內,即可在膀胱內產生上億的致病菌,而且這些細菌還會代謝產生內毒素。所以,膀胱炎患者應多喝開水才是;否則,這些聚集在膀胱內的細菌和毒素會刺激膀胱引起收縮,進而導致病人頻尿;此外,少喝水,尿液會比較濃,而濃度高的尿液會比稀的尿液更容易對膀胱造成刺激,所以,不喝水反而容易引起跑廁所的困擾。

因此,養成每小時至少喝一百西西的水份,而且是慢慢地、一口一口的喝,就是對身體最好的保養,不用說皮膚或其他器官,光是膀胱,就可因而獲益無窮。我們都知道,死水的池塘很容易發臭,所以,勤於小口小口地喝水,膀胱就會有尿;否則,膀胱就很容易變成一池發臭的死水,運氣不好時,還有可能殃及腎臟,引起發炎,那就會更麻煩了。此外,天氣涼了,絕對不要因為怕跑廁所而不敢喝水,不然也會增加膀胱發炎的機率。

當然,有頻尿的困擾時,應儘快就醫以了解病因,進而獲得最佳的治療。畢竟心理因素、子宮壓迫、更年期缺少女性賀爾蒙、膀胱逼尿肌不穩(或抽筋)和間質性膀胱炎,也都會有嚴重的頻尿現象;因此正確的鑑別診斷,才是治療成功的保證。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痛風患者的心臟病發作風險也較高

痛風患者的心臟病發作風險也較高

美國匹芝堡大學的Eswar Krishnan博士經過研究後發現,患有痛風(Gout)的中年男性,即使他們不喝酒、不肥胖也未罹患糖尿病,發生心臟病的風險仍增加26%。痛風是繼吸煙、家族病史後,第三大導致心臟疾病的主因。

痛風是一種關節炎,是血液中的尿酸結塊,造成阻塞及影響體內遏止發炎的免疫系統,而發炎正是引起血栓而導致心臟病和中風的原因。

這項研究共包括12,866名受試者(平均年齡46),他們因為抽煙狀況、高膽固醇,和高血壓而被視為是冠狀動脈心臟病事件的高風險族群。

經過大約6.5年的追蹤後,其中1108名受試者心臟病發作。在研究開始時,其中百分之8.7的人有痛風且百分之41.5的尿酸含量偏高。

研究分析顯示,尿酸含量與心臟病發作的整體發生率無關,但是痛風則有些微的相關性。有痛風的人發生心臟病的比率為百分之10.5,無痛風者的比率則為百分之8.43。這項研究是美國匹芝堡大學發表於20068月號的頂尖的風濕病醫學期刊Arthritis and Rheumatism中。

取自魏正宗 醫師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復健醫學系列之5

心肺物理治療

前言:

目前的台灣不只是老年人,許多青少年或壯年多多少少就患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人口的老化加上國外速食的引進,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現代人的體重有過胖 的趨勢,而肥胖即是除了先天性的心肺疾病外引發心血管病變的主要原因,因此開始發展了心肺物理治療,胸腔物理治療以及呼吸物理治療,這些治療能使動過心臟 或肺臟手術的病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及早使生活恢復正常與獨立,也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品質。

心肺物理治療源自1950年以前,當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從事運動,被認為不適當的,會對病人產生不良的影響,但是在1952年,禮凡和勞恩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若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運動,對於患者病情的改善有正面積極效果。 1952-1970年間,仍強調不要提重物,要多做有氧運動。不能太過激烈且要能長時間的運動才能使心肺訓練有最大的成效。

心肺物理治療主要是幫助病患重建呼吸與排痰功能,還有重建心肺功能,如肺活量。耐力,等病人的心肺功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後,會在物理治療師和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開始下床實施其他的運動治療項目。

胸腔物理治療包括腹式呼吸,圓唇吐氣呼吸,拍痰,體位引流,輔助性咳痰,呼吸肌訓練,全身性的運動,病患在開刀後的三個月內,恢復的速度最快,機率也最大,此時若能對病患實施胸腔物理治療,會使其胸腹肌肉張力漸增,增加胸腔適度的穩定性。

物理治療師需要參與心肺疾病之診斷。評估與治療,並提供呼吸器和各種補助呼吸器具的使用。胸部物理治療主要包括: 導病人有效咳嗽,有效的清除支氣管的分泌物,教導病人做呼吸上的訓練,使其維持呼吸道的暢通,還能保持呼吸道的衛生,應該要做好噴霧治療,姿勢引流,胸部 拍擊和無菌氣管吸引,同時必須了解病患呼吸系統的功能和各肺葉的相關位置,才能做好支氣管引流和胸部拍擊與振動。治療師還要教導病人在輕鬆的情緒下,做呼 吸運動訓練。除了治療的目的之外,胸部物理治療可避免肺部換氣不足和肺部擴張不全的問題,對於手術後的病人將可減少他們胸部合併症發生的可能性,以達到預 防的目的。而針對慢性呼吸的疾病,呼吸訓練可以改善病人的呼吸技巧,增加呼吸肌的強度。

對患有心肺疾病的病患,施予心肺物理治療,例如在物理治療師的輔助下從事一些簡單的運動和重量訓練,雖然不可能使病患的生理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但是能讓他們的生活品質提升,日常生活也能更加獨立。

胸腔物理治療必須在醫師,物理治療師,治療師護士這整個團隊下教導病患如何較輕鬆的呼吸,降低患者痛苦或是在肺功能衰退,咳不出痰時,協助病患咳嗽,拍痰。 此外,開心臟手術的患者,手術後胸部往往會疼痛難耐,呼吸時也會有極不舒服的感覺,手術前若能學習腹式呼吸法或圓唇吐氣法,則可以減輕呼吸時的疼痛與其他可能的併發症。

肺的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病人的肺活量,增進其肺功能和病人的咳嗽能力,這可以使病人發生併發症的機會大大降低,肺部的物理治療程序包括:1. 姿勢及身體擺位訓練2. 呼吸及咳嗽技巧訓練 3. 胸廓活動訓練 4. 肢體活動度訓練及有氧運動 5. 呼吸肌肉群的強化運動。物理治療師也會使用誘發式肺量計,訓練病人的橫隔肌及吸氣肌,同時也可以使肺泡擴大,使肺活量增加,這也有助於病人痰液的排除。心臟的物理治療主要是改善病患的最大需氧量。

肺的物理治療只要病患能夠配合物理治療師規律的訓練增進病患自己活動和照顧自己的能力長期下來即能改善病人的肺活量,最大體能,肌耐力也會相對的增進提 升。心肺物理治療可以讓患者的生活更加方便,也可讓手術後心肺的併發症機會減少,此治療方法應該在各個醫療單位廣泛的使用推行。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復健醫學系列之4

肩關節夾擊症候群 Impingement Syndrome

我的手抬高為什麼會痛?

今天要和各位探討的主題是肩關節的夾擊症候群,肩關節夾擊症候群的發生,是因為鎖骨與肩峰下方,喙突及肩胛骨上方有一小空間,是棘上肌所通過的空間,這個空間在活動時去夾到肌肉所造成的不適,就稱為夾擊症候群。夾擊症的典型症狀為疼痛弧(painful arc),角度介於70-120度,也就是說在70-120度之間的外展動作會產生疼痛,過了這個範圍就不會了,所以患者常抱怨在手舉高時會產生疼痛。

我們常見到常 見到羽球、排球、棒壘球等選手為夾擊症所苦,因為這些運動手臂往往必須過肩做出揮擊或投擲的動作,這會增加棘上肌磨耗損傷的機會。我們發現,很多業餘的運 動選手,過度從事胸肌以及肱二頭肌的重量訓練,卻忽略了強化肩胛穩定肌群(肩胛內收肌、闊背肌、前鋸肌等),試想:若這些肌肉無法扮演好穩定協調肩胛動作 的角色,那麼重的手臂又怎麼可能以肩胛為基礎,做出流暢的動作、發揮最大的效能呢?

臨床上,很多棒球投手為了提升球速而奮力一擲,結果球速沒增加多少,肩帶到是越來越痛,經過評估為姿勢症候群導致肩夾擊症,施予肩胛肌群穩定強化訓練之後,疼痛明顯減輕,球速自然也就飆上去了;此為姿勢不良導致肩夾擊症最明顯的例子。

肩關節夾擊症的可能因素

1. 肩峰斜角異常導致空間狹小。

2. 肱骨粗隆太大,使得肩關節做外展動作時和容易與肩峰產生摩擦。

3.姿勢不良所導致:臨床上,絕大多數的夾擊症患者合併有姿勢不良症候群;例如:駝背、頭部過度前移、肌肉失調(胸肌緊繃、肩胛內收肌群無力)等。

種症狀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炎期,治療目的在降低疼痛及腫脹;第二階段包含了受到夾擊的肌腱有纖維化的現象,夜晚休息時比日間活動更痛,治療 主要在多從事伸展的運動,恢復組織的柔軟度;第三階段多出現在年紀較長的運動員身上,上面會出現多餘的骨贅或棘上肌肌腱的鈣化,僅能以手術減壓來減輕疼 痛。

肩夾擊症的預防重於治療,先天的骨骼異常難以改變,但藉由肌肉的訓練改善姿勢是絕對必要的,提供肌腱足夠的活動空間,疼痛自然改善許多。

最後筆者再次提醒,如您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諮詢,切莫自我診斷。

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復健醫學系列之3

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

爬樓梯膝蓋無力且會痛?!

前言

今天要和各位探討的主題是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好發在中老年人身上,尤其是在膝蓋部位;而今天選這個主題,我相信還滿適合社區大學的同學們。以下我將介紹退化性關節炎及物理治療對這類病人的幫助,最後簡單介紹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原因及症狀

退化性關節炎(Degenerative Arthritis),是一種常發於老年人的慢性疾病,一般認為是由於關節之間的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受到過度的磨損而產生的,當關節軟骨所承受的磨損超過一定的限度之後,它本身便開始產生裂縫,之後,其下的骨頭便會暴露出來而引發一系列的反應。如果發生在頸椎或腰椎,會形成『骨刺』(Bone Spur),而一般骨刺一旦壓迫或刺激到附近通過的神經,則會產生手臂或腿部的酸、麻、脹、痛等現象。至於發生在膝的退化性關節炎,由於骨頭增生,會使膝蓋看起來變形腫大。將手掌放在膝蓋上,可以感覺到膝蓋在活動的時候會有"沙沙(捻髮音)"的感覺,這是產生退化性關節炎一個很有力的證據。

治療處置

般來說,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藥物的使用:口服的例如早期的阿斯匹靈或較不傷腸胃的非固醇類消炎劑;另外還有軟骨保護劑,如口服的葡萄醣胺和軟骨膠硫 酸鹽,或是注射的玻尿酸等。另外也可以利用手術的方式來達到治療效果。而在不開刀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運用物理治療來幫助病人康復。以下我們會運用幾種方式 來治療,在儀器(Modality)方面,可以利用水療或熱療的方式來達到全身性的通暢;徒手治療(Manual)方面,則可用按摩手法來放鬆關節;運動治療(Movement)方面,我們會設計一套適當的運動,讓病患隨時都可以想做就做,只要持之以恆就能達到減輕體重的目的,來減輕舒緩關節所承受的壓力,進而達到緩和病情的效果。另外還可以利用功能訓練(Functional Training)以及科技輔具(Assistive technology),來幫助病人訓練特定的部位,以增加肌肉本身的肌力。仰賴物理治療的方式,不僅可以使病人達到減緩病痛,也免去動刀之苦。再者物理治療的特性,是運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來使身體,慢慢的趨向健康正常的狀態,副作用極少且功效顯著,是現代最健康的治療模式。

退 化性關節炎是骨頭關節的退化過程,也可以算是一種老化之過程,一旦退化開始發生,以目前的醫學科技而言,並無法完全回復到原本健康的狀態,因此,針對退化 性關節炎預防的角色就便得非常重要。注意預防一方面可以讓關節的退化延後發生,同時對已發生退化的關節也可以減慢退化的速度。

預防之道

於預防,關鍵在於正確的姿 勢:頸部方面,在看書時,需避免脖子彎曲的角度過大,尤其不要趴在桌上看書;腰椎方面,避免坐太軟的椅子,背部要有適當的支撐,千萬不要半躺在椅子上看書 或辦公,而使腰部懸空。此外,不論是在念書或是坐辦公桌,都要在適當的時候起身活動一下筋骨,做一做頸部、腰部的柔軟體操,以避免肌肉僵硬疲勞。一般建議 的時間是三十分鐘到四十分鐘一定要起來或動一下,做兩、三分鐘的柔軟體操後在繼續辦公。如此,不但能預防關節炎,更能消除疲勞,提高工作或唸書的效率。

最後筆者再次提醒,如您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諮詢,切莫自我診斷。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復健醫學系列之2

顏面神經麻痺 (Facial Nerve Palsy)

口歪眼斜,我是不是中風了?

今天要和各位探討的主題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 (暫時性的顏面神經麻痺)。而今天選擇這個主題,是因為班上同學對中風好像比較有興趣,所以我們今天就針對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的話題來討論。但在此筆者要向閱讀本文的讀者聲明,本系列所探討的疾病都是單發性的,而臨床上單發性病患極為少見,所以閱讀完本文,請勿隨意判斷自己或他人病情,以免造成遺憾。筆者本意是要讓大家瞭解疾病始末,而非判斷疾病以及處置。在此特別聲明! 感謝配合。

假設如果有一天早上起床,忽然發現自己臉歪、嘴斜、眼睛又閉不起來,就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中風了?先別緊張,此時自己四肢若能活動自如,且臉麻的感覺沒有漫延到身體其他部份,那麼很有可能只是暫時性的顏面神經麻痺而已,且完全康復的機率也很高。

這種短暫性顏面神經麻痺現象又叫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這是由貝爾爵士在1821年首先提出來的。基本上,這是一種蠻常見的症狀,發生率約每10萬人當中就有23人會得到,發生率在十歲以下的幼兒為十萬分之三,而十歲至二十歲的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十,而且不會有性別、年齡或種族的區別。

病因

是因人體的第七對腦神經稱為顏面神經(下圖左),它支配我們臉部各種表情和閉眼的肌肉。當顏面神經位於腦幹的神經核或是顏面神經的路徑受到損傷,就會會引起臉部其中一側的肌肉等功能喪失(下圖右),又稱為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發生的病因一般認為是因為病毒感染後,患者的免疫反應異常,造成的顏面神經的水腫、發炎及細微出血而引起麻痺。

病微及病狀

此症狀會影響的肌肉,包括半邊的額頭、臉頰和嘴部周圍的肌肉,病患笑的時候,嘴角歪向正常的一側,患側的法令紋消失,病人因一邊的嘴巴無法緊閉(下圖右),所以無法正常飲食,尤其是喝飲料。額頭往上看時,正常的一邊有皺紋而.患側則平坦無紋路,另外患側的眼睛無法緊閉,眼睛也有乾澀的現象,因為顏面神經也包含掌管味覺、淚腺、調節聽音大小的神經纖維,在顏面神經痳痺的人約有1/2合併味覺消失,少部份流淚受影響,有些患者也有聽覺過敏、感覺聲音變大的現象。嚴重一點的患者,會覺得在同側耳朵後方會有疼痛感。

種類及原因

顏面神經痲痹可分為中樞性和末梢性兩種,如果是因為末梢性原因所引起的痲痹,將雙眼視線朝上看時,在痲痹的一邊的額頭不會有皺紋產生﹔若是中樞性原因引起時,就不會一邊有一邊沒有,也就是兩邊的額頭都會有皺紋。

顏面神經痲痹的原因,中樞性常發生於腦部的血管障礙、癌症和腫瘍等,而末梢性則是因為耳疾、病毒感染、受傷、藥物或腫瘤等原因引起,但其中以原因不明的突然發生的最多,叫做突發性顏面神經痲痹或貝爾氏痲痹(Bell's palsy),常常因病患在窗口吹到冷風、感冒等原因而突然發生,真正的原因到目前為止並不清楚,但很有可能的推論是病毒感染所引起,也有一種說法是泡疹病毒(Herpes simplex)的感染所引起,其他可能的感染源尚包括愛滋病毒(HIV)以及萊姆氏病(Lyme’sdisease)。目前尚無定論。但經過一到二個月之後會自然痊癒。因為發病期間不能閉眼睛而使得眼睛受傷,因此,治療時要採取保護眼睛的措施,如使用眼罩,上眼藥膏、眼藥水等。

從症狀到診斷

在神經痲痺時就是病情最嚴重的時候,因此一開始的徵兆就決定病情的嚴重度與癒後。根據美國著明的耳科專家(William House)將此疾病分類,顏面神經依嚴重程度分成六級:1-3級是不作表情時臉部是正常的或只是非常輕的不對偁,4-5級是有明顯的臉部不對偁,第6級則是最嚴重的 (如下表)

等級

皺眉喪失

閉眼

嘴巴歪斜

I

極輕

正常

正常

II

輕度

略需用力可以閉眼

輕度

III

輕度

用力可以閉眼

裂嘴時有明顯歪斜

IV

明顯喪失

閉眼時需強用力

有明顯歪斜

V

完全喪失

強用力仍只能部分閉眼

歪斜嚴重

VI

完全喪失

完全無法閉眼

極度歪斜

1-3級時,不作表情時是正常的,向上看是右半部皺眉略少
3-4級時,可以閉眼但是一旦做起表情就有明顯的臉部歪斜
5-6級時,除有明顯的臉部歪斜外,即使強用力仍然無法閉眼
5-6級顏面神經痲痺後一段時間,仍會有部分的恢復,但是卻會變成所謂臉部連帶動作(Facial synkinesis)亦即表情不對偁,動作怪異,吃飯流眼淚,眼睛無法緊閉等

治療

關於治療方面,原則上愈早治療效果愈佳,最好是發病後能馬上復健治療。在治療前,必須先排除由高血壓,中耳炎、外傷或腫瘤等所引起者。類固醇的確實效果雖未有確切定論。但已被使用了很多年,到目前仍較常被使用,所以應具有一定的療效,它必須在發病的幾天內開始使用。臨床上,除了類固醇和腦神經的營養藥物外,當病人的眼睛無法緊閉時,必需要使用人工淚液,以免眼睛乾澀疼痛或受傷。

在物理治療方面,物理治療師會提供1-3級病人Electrotherapy (電療法)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肌肉電刺激法)(如下圖)、Laser therapy (激光光療), Ultrasound Treatment (超音波療法)Cold Therapy (冷凍療法)(Short Wave Diathermy) 短波透熱電療、顏面肌肉運動練習等來治療。一般而言1-3級病人在3-6星期物理治療會完全康復,極少有後遺症,尤其是小孩子的恢復更快速。4-5級則只能部分恢復,且要長達半年左右才有明顯復原。復原程度可定期用神經傳導檢查(NCV, ENOG)來判斷,如果檢查出神經功能仍有正常之10%以上時,則有部分恢復之機會,一般以類固醇治療1-2個月。如在10%以下則癒後機會差,可能需要手術治療最嚴重之第6級復原機會極少,可能要及早動手術來治療。

一般而言(Bell’s Palsy)貝耳氏面神經麻痺的預後尚佳,約八成的病患約三到四週之內會恢復到原來的功能,但帶狀庖疹病毒所引起之顏面神經麻痺,其預後較差,約有五到六成的病人會痊癒。根據研究顯示,在發病三天內若合併使用抗病毒藥物與類固醇來治療,在復原的比率及病程上,都較優於傳統療法;而少數預後較差的患者,應進一步探討病毒以外的致病因素,包括耳部疾病等。另外,顳骨內面神經之減壓術也可改善部份預後較差的患者。

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復健醫學系列之1

腕隧道症候群

為什麼會手麻?

病因

神經科及復健科門診常有病人主訴手麻,其中最常見的原因就是「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所謂「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我們手上的一條神經「正中神經」(Median Nerve),在經過手腕處的一個通道時,受到壓迫所引起的症狀。 這個由韌帶、骨頭及結締組織所形成的通道,有許多的組織從中間穿過。其中較重要的就是正中神經及手指的肌腱。

病徵及病狀

「腕隧道症候群」的臨床症狀如下:病人常抱怨斷斷續續的手指及手掌發麻;有時會有漲痛的感覺,這種麻的感覺常在睡眠中或剛睡醒時較易發生。而這些症狀常在手部在做一些重複性的動作時會加劇,例如在編織時,騎摩托車時,或在釘釘子時;病人常發現把手甩一甩會較舒服。大部份的病人都會說所有的手指都麻,有些病人會發現前三指麻的較厲害。有時痛的感覺會傳到手指,前臂或肩膀上。還有一些病人會發現手較無力或遲鈍,更厲害的話,大拇指的肌肉還會萎縮掉。

另外,也要跟頸神經根症狀做區別,如常見的頸部椎間盤突出、骨刺所造成的椎間孔狹窄、甚至是外傷造成的頸椎移位皆可能引發所謂的頸部神經根壓迫症候群。頸神經根受到壓迫最常造成肩頸、手臂甚至手指的酸麻,且症狀有可能因為頭部/手臂擺放的位置不同而加劇或緩解,嚴重的話更可能造成無力或肌肉萎縮。臨床上患者通常好發於單側,少數患者也有可能兩側同時發生,診斷上除了必要的理學檢查外,X光以及磁振造影檢查也是鑑別的最佳佐證。

成因

「腕道症候群」最常見於一些中年的婦女,或是職業上需重複使用手部動作的人,例如打字員、操作電腦的人、工廠的裝配員、老師、護士等等。慣用手是較常出現症狀的,但兩手都有的人也並不少見。其中最為特殊的是有四分之一的懷孕婦女,會出現輕重不依的腕隧道症候群現象,尤其以懷孕第三期最為常見,對於這問題,孕婦要減少鹽分的攝取。

至於為何會產生「腕隧道症候群」呢?簡單的說,就是正中神經在腕道中受到了壓迫,而產生了神經機能失調的現象。打個比方說,正中神經與那些手指的肌腱及其它的結締組織等,好比同住在一屋簷下的一家人,居處(腕道)雖小,平常倒也相安無事,但是若是其它的分子體積變大時,可憐的正中神經就像大家庭中的小媳婦一般,任人欺壓了。而這些「內憂」產生的原因包括肌腱鞘的肥厚,肌腱發炎,過度使用手部所引起的軟組織腫漲,結締組織的退化性肥厚等。這些也就是為何某些職業的人容易發生此症狀的原因。

除了這些「內憂」外,「外患」的原因也不少,例如有不正常的組織佔據了腕道的空間,如骨折癒合後骨塊的增生 (Osteophyte formation),腫瘤 (Tumour)、痛風的結晶等 (Crystal from Gout)。而像懷孕、甲狀腺機能低下、末端肥大症及類澱粉沉積病變的病人,也因為結締組織 (Connective Tissues) 的增生及腫漲,較易產生此病變。此外像糖尿病(Diabetes) 及其他多發性周圍神經病變 (Peripheral Neuropathy)的病人,其神經本身就是「體質較弱」,也容易產生。

治療

在物理治療方面,物理治療師會建議病人盡量減少手部的活動及提供各種不同治療,例如Cold and Heat Therapy (冷凍及熱療法); Electrotherapy (電療法); Hydrotherapy (水療法); Laser therapy (激光光療), Ultrasound Treatment (超音波療法),Splinting and Bracing (矯形支架及支具應用) 等來治療痛楚,消炎及減低發麻的感覺。

物理治療師也會提供專業意見及於需要時為病友度身定造輔助器材。職業治療師會建議病人戴上護腕,特別是晚上或睡覺時戴著。在藥物方面有非類固醇消炎劑(NSAID)的使用、類固醇、或是金化物,抗癌藥如MTX低劑量及局部類固醇注射等。這些保守性療法約可使百分之六十五的病人得到改善,但若改善的情況不理想或肌肉已出現無力時,則開刀做減壓手術,為極有效的治療。 手術一般只須在腕部開一個一公分的小傷口再利用先進的儀器 進行潛遁式減壓手術後隱密縫合後即大功告成, 實際開刀時間僅約須5-20分鐘, 無須拆線也無需住院。

以上只是單純針對此症狀的概述,因每個人的症狀不盡相同,切莫忽視而延誤就醫;本站讀者你有任何醫療問題,應向自己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諮詢。

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淺談預防腎臟病

預防腎臟病
腎臟病也是近十年來,國人快速激增的病症之ㄧ。我們平時如何保養和預防呢?包括飲食、運動、日常生活、藥物使用、定期檢查等,其中尤其以飲食為重頭戲。

1.飲食攝取以均衡飲食為原則,不需大補特補:腎臟保健首重飲食控制。每日飲食應由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即有充足的營養。
擁有強健的體魄,身體免疫力自然提升,避免感染的發生即可降低腎臟損傷。

2.適量蛋白質攝取、避免大魚大肉:蛋白質在體內代謝產生的廢物會進入血液,由腎臟負責血液中的含氮廢物的清除。
另一方面,動物性蛋白質(指魚、肉、蛋、奶類)內含動物性脂肪,攝取過量除影響血脂肪外,對腎臟血流量的負荷也增加。

3.少鹽、少調味料、少加工品:任何醃製及添加鈉鹽的加工食品、濃縮食品、調味料(豆腐乳、醬瓜、味精、豆瓣醬、番茄醬、沙茶醬等),需限量食用,避免長期高鹽攝取造成腎臟負擔。
儘量選擇新鮮食材搭配香料,如:蔥、薑、蒜、辣椒、枸←、九層塔等調味,可彌補鹹度不足。

4.適量水分攝取:水分有助體內廢物濃度的稀釋及排除,每天建議飲水量2000西西。減少嗜好性飲料,如:酒精、碳酸飲料、含糖飲料等高滲透壓液體的攝取,減輕腎臟排除廢物的負擔。

5.控制理想體重:過重的體重所引起的血壓、血糖、血脂異常等慢性病,也是造成腎臟病變的隱形殺手。因此,適度減重及規律運動對慢性病的控制有益,並可延緩腎臟受損。

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對癌症的另類觀點

最新科學--對癌症的另類觀點
彼得杜斯伯格曾因自創的愛滋病理論而成為過街老鼠,但他現在又成了大眾的焦點。

你可能會覺得彼得杜斯伯格已經學到了教訓。1987年時這位加州大學的病毒學家宣稱是一些可以創造的藥物和其他藥物導致愛滋病──而不是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他甚至自願接受注射這種病毒以證明這一點。而杜斯伯格現在也承認,那個激進的理論「對他的職業生涯並沒有幫助」。接著他就沒有再得到研究獎助金,而研究生也紛紛離開他的實驗室。

但這這一切都沒有阻擋杜斯伯格再度挑戰主流理論。現在,他的目標是癌症研究上最被肯定也最「神聖不可侵犯」的假說:致命的腫瘤,是在有好些正常基因失去功能時發生的。

今年1月,杜斯伯格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ley),辦了一場科學研討會,以討論另一項可能的理論。他提出爭辯的不同理論是,導致癌症的不是有問體的基因,而是有問體的染色體。如果他是正確的,這個想法很可能根本地改變醫師篩檢癌症的方式,還可能會使我們在更早期的階段就發現腫瘤。

常的人類細胞裡含有46條染色體,而大部分腫瘤細胞裡則含有兩倍或三倍於此的染色體,而在一些腫瘤中則是有缺失或是嚴重損傷的情況。這種情況,稱為染色體的異倍體(或非整倍體,aneuploidy),這在1914年時被發現與癌症有關,但這個關連在當科學家(杜斯伯格也是其中之一)發現了致癌基因(oncogene,會促使腫瘤生長的基因)時,便被放在一邊而沒受到多少重視了。如果有少數幾個致癌基因發生突變,理論上便會造成細胞不受控制地分裂──也就是癌症。
但讓杜斯伯格爭辯的是,即使致癌基因發生突變,也不一定總是導致癌症。科學家已經以基因改造的方式,讓老鼠體內有許多致癌基因,但根據杜斯伯格的說明,結果卻只有很少數的老鼠發展出腫瘤。他說:「如果突變理論是正確的話,那些老鼠該全都變成一顆顆的肉球了,但結果卻沒有。而且,同樣腫瘤裡面的細胞也不一定顯示出一樣的突變基因。

為了解釋癌症的「中心教條」裡的這些明顯的缺失處,杜斯伯格提出這個理論:致癌物質(如:香菸)會導致細胞產生畸形染色體的子代細胞。由於單一條染色體上就有幾千個基因,這些在細胞複製時發生的變異,會使染色體上廣佈化學傷害。過了幾年或是幾十年,這個過程便會產生一個具有致命組合的突變基因的細胞。

儘管杜斯伯格癌症概念沒有以前那個愛滋病理論那麼顛覆、激進(但他到現在還是在為那個愛滋病理論辯護),但還是有許多研究人員對他的理論抱著懷疑的態度。這些研究人員爭辯的論點是,異倍體差不多就像是癌症的副作用一樣。位在美國麻州的懷海德生物醫學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 for Biomedical Research)的羅伯特溫伯格(Robert Weinberg)便說他的實驗室已經做出了具有一套正常染色體的腫瘤細胞,並說:「杜斯伯格選擇忽略這些實驗結果。」但即使杜斯伯格的理論被證實根本是鬼扯,還是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杜斯伯格有助於刺激有關癌症起源的新思考方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癌症研究員克理斯多福藍卡爾(Christoph Lengauer)說:「只因為杜斯伯格對愛滋病有些怪異的想法,不代表他就是個笨蛋。」
取自—michael stroh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大坑生態之旅

上週假日去台中大坑遊玩,除了沐浴在芬多精之下,還"跟獼猴近距離接觸"。是一個滿特別的經驗喔!所以筆者在這跟各位讀者分享,當天的生態之旅。

以下是我當天拍的野生獼猴照片:





















2007年12月4日 星期二

不會痛的針頭 !

不會痛的針頭 -- 用避孕貼片構想...!
下次要捲袖子接受皮下注射時,不要太害怕: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人員可能很快就能做出一種不會痛的替代品,叫做「微針頭」(microneedle)。

這些小得幾乎看不到的針,是用矽、金屬、玻璃或可生物分解聚合物製作的,可以小到比一般的皮下注射針頭還要小500倍,根據喬治亞理工學院微針頭研究計畫主研究員馬克普勞史尼茲(Mark Prausnitz)的說法,這已經小到不足以刺激神經末端。

把400支這樣的針頭埋在一個貼布上,就能溫和地刺穿皮膚,讓持續性釋放的藥物(像是胰島素這種藥物,因為裡面含有大型蛋白質分子,所以無法自行穿透皮膚細胞)穿透過皮膚;或者,如果把單一個微針頭附在針筒上,就能直接把藥物送到癌症細胞。儘管授權合約的協商已經在進行中,但這種科技還是必須由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認可通過。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就能看到這種無痛針。

取自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

2007年12月3日 星期一

民俗療法之狗皮膏藥

民俗療法之狗皮膏藥 - 當思重金屬殘害不可不慎
一般大多數的人都有到過國術館、讓跌打損傷拳頭師”喬”過的經驗,而”狗皮膏藥”(即俗稱的吊膏)更成為民眾口耳相傳的獨門秘方。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傳統醫學在某些特定情況下確實有其療效。據業者說法,『吊膏』它具有散寒止痛,舒筋活絡,治風寒濕痺痛並能續筋接骨之神效;而『吊粉』可以消瘀止痛,治傷筋初期瘀阻腫脹。話雖如此不管是吊膏還是吊粉,其中的內含物都不為外人知悉;成分、藥性更無清楚的標示與交代。

以下是周育丞治療師針對吊膏/吊粉的組成加以探討,揭開狗皮膏藥的神秘面紗:
狗皮膏藥(吊膏)的成分,大致上可區分為含有藥性的中藥配方以及基質。中藥配方的部分,基於不同的需要會有不同的比例,於此不再贅述;而膏藥的基質,乃讓藥粉產生黏性的重要元素,添加物除了常見的麻油、蜂蜜之外,製程中最重要的動作即俗稱的『打丹』。打丹是一種把熬製中藥與鉛丹(黃丹)混合製成膏劑的重要過程,最後始得狗皮膏藥成品,為了降低黃丹毒性,使用前會先以水飛法處理。臨床上,常接觸到一些因貼狗皮膏藥而引發不良反應的患者,常見的有:皮膚過敏、紅腫、甚至感染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等。探究其中的原因,大抵與藥膏的基質有關。

衛生署早於民國80年間即函知各相關中醫藥公會,不得使用「硃砂」、「鉛丹」調製口服製劑。鉛丹(Pb3O4)為紅丹底漆材料之一,含有重金屬成分,經吸收後不易為人體代謝,長期大量累積在體內將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例如:眾所皆知鉛會造成智能降低、貧血、腹痛、牙齦鉛線等。您或許會問:既然鉛丹有重金屬危害,為什麼非得『打丹』不可呢?這是因為鉛、汞、鎘等重金屬對皮膚都有強力的穿透性,本身即為有效的帶路藥,藉由鉛穿透皮膚的過程中,可以更迅速地把中藥粉的藥性帶到組織裡,,通經貫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內服藥尤為有效,這也就是為什麼狗皮膏藥有如此神效的緣故了。

國內近年來屢傳出重金屬污染的事件,國人聞之色變都唯恐避之不及;在衛生機關尚未對傳統外用貼布建立相關監督規範機制之前,在此呼籲大家:在拿這些貼布猛往身上貼之前,實在應該三思才是;若您不相信的話,把身上的貼布送往衛生機關化驗,應該可以找到答案才是。
相較於『吊膏』的複雜製程,『吊粉』則簡單許多;把中藥粉與蜂蜜或凡士林等基質均勻攪拌後,輔以製劑動作即成,省去『打丹』動作,亦免去重金屬毒害之疑慮。常見吊粉組成有:大黃、黃柏、黃芩、青皮、赤芍、姜黃….等耳熟能詳的藥材,唯調製比例與製劑過程會影響到臨床功效。

最後目前台灣醫療科技已經十分發達,我們更應該以科學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傳統民俗療法,而非迷失在其所謂『祖傳秘方』神話故事當中。醫院的物理治療師,受過正統醫學教育訓練出身,及臨床經驗深知中西各有其專長及限制,唯有中西醫整合療法才能截長補短,達相輔相成之效。